“開展”和“緊湊”出自太極拳經中“開展緊湊乃縝密”一句,拳論中還有“先求開展,後求緊湊,乃可臻於縝密矣”的提法。
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中,“開展”與“緊湊”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,而一般人對於這其中所包含的意義,往往容易望文生義、忽略而過。 有些人甚至曲解拳理,誤導後學。
現結合本人練習太極拳的體會,進行初步的解析和討論。
一、先有開展,後有緊湊,以達到縝密
開展與緊湊的第一層含義是“先有開展,後有緊湊,以達到縝密”,是指在拳架和推手練習時,由開展到緊湊、再到縝密的一個逐步過渡、逐漸提高的鍛煉過程。
1. 拳架的練習“先有開展,後有緊湊”
準確地說,“開展”與“緊湊”並不是指拳架的大小。 以拳架的練習而言,實際上是指全身關節旋轉運動的幅度。
“先有開展”是指在初級階段採取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,身法盡量放大,四大節八小節的旋轉幅度放大,以求將拳架練得完整、細緻、渾圓,這是太極拳的“大圈”練習階段。
這一階段的練習內容主要偏重於形體的鍛煉,通過對拔拉伸、抻筋拔骨,儘早達到放鬆身體的要求,提高全身筋骨和關節的運轉能力和靈活性,以鍛煉出太極拳所需的身體彈性。
“後有緊湊”則是指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,動作能夠正確體現“完整、細緻、渾圓”的鍛煉要領的前提下,逐步提高到能以較小的身法和較小的關節旋轉幅度來練習拳架。
這是太極拳的“小圈”練習階段。 這一提高階段還要逐步增加身體內部運轉的練習內容,以求達到“內外相合”的要求。
通過在“大圈中求小圈”的鍛煉,逐步做到周身一家、內外一氣,“乃可臻於縝密矣”,達到“縝密”的境界。
拳論上說,“筋骨要松”,只有以大開大合的方式鍛煉身體的筋骨和關節,才能為“節節貫串”打好基礎。
作為一門運用身體進行搏鬥的技術,太極拳的練習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層次自如地運用身體技能,就更談不上進一步發揮太極拳超乎拳腳之上的妙用。
練習者只有經過大開大合的鍛煉階段,做到丹田與胯襠帶動全身、身隨步動,做到外開內緊、外方內圓、上下左右前後周身照應,才算掌握基本要領,才有可能從“大圈”逐步過渡到“小圈”。
年紀較大的人學習太極拳難以在功夫上見效,與筋骨缺乏大開大合的鍛煉、“大圈”練習的基礎不紮實有密切關係。
太極拳“先有開展,後有緊湊”的鍛煉過程,就好比練書法,正確的順序是先練大字、後練小字,通過大字練習來掌握筆法中“起、承、轉、折”等細節功夫,到練寫小字的時候才能意到筆到,小中見大,具有開展的氣魄。
這樣的學習順序才比較容易見效,基礎才比較紮實。
2. 推手的運用“先有開展,後有緊湊”
就推手的應用而言,“先求開展,後求緊湊”是由“大圈”運化向“小圈”運化的提高過程,是外形和關節的大幅度運化逐步向小幅度運化的轉變過程。
初學者在推手時多數是以身體的梢節運化對手,運化的幅度較大,即使想收小運化幅度也難以做到。 這就是推手中的“開展”階段、“大圈”階段。
只有做到“內外相合、周身完整”時,才有可能以腰、胯、膀等身體的根節運化對手,從而實現小幅度的運化,這就是推手中的“緊湊”階段、“小圈”階段。
從“小圈”的功夫階段向前發展,太極拳的運用是要做到“以點運化”,達到輕靈、虛無的“縝密”境界。
“開展”是功夫進程的基礎和初級成就,“緊湊”則是功夫進程的提高和高級階段,兩者都是太極拳“縝密”的更高境界的基礎。 兩者的關係不能躐等,更不能前後倒置。
鄭伯英先生學拳時得到了和慶喜前輩的精心傳授,學藝才三年時間就獲得了1931年河南省舉辦的國術擂台賽的冠軍。
後來鄭老師在西安授拳,門下弟子中高手眾多,被人稱為“大架鄭老師”,所傳授的拳法都是從大開大合的大架入手。
先輩們傳授趙堡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使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功夫上身、成效顯著,就是準確掌握和嚴格遵循了“開展緊湊乃縝密”的理論和方法。
二、既有開展,又有緊湊,才是縝密
“陰陽”概念是太極拳理論和應用的關鍵。 拳論上說,“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”。
“開展”與“緊湊”的第二層含義是“既有開展,又有緊湊,才是縝密”,是太極拳體用上貫穿始終的要領之一。
只有同時掌握“開展”和“緊湊”的運用要領,才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“縝密”特點。
在己而言,“開展”和“緊湊”是同步學習和鍛煉的要領,這樣才能逐步鍛練出“縝密”的功夫。
練拳時,趙堡太極拳在“開展”的過程中都有“緊湊”的鍛煉要求和練習內容,即所謂“開展在外、緊湊在內”,這樣可以避免將大開大合的拳架練成“鬆散”、“垮塌”。
而在“緊湊”的提高過程中,則要處處體現“開展”的要求,即所謂“緊湊在外、開展在內”,從而避免將拳架練成“拘謹”、“小氣”。
應敵之時,同時運用“開展”和“緊湊”是取勝的關鍵。
趙堡太極拳俗稱“喇叭圈”,在對敵時講究以“小圈引、大圈進”,或“大圈引、小圈進”,要求“外開展、內緊湊”,或“外緊湊、內開展”,做到內外相合、上下相合、左右相合、前後相錯,處處運用和體現“陰陽相濟”的原則。
只有做到於己周密完整、無隙可乘,對敵以靜待動、洞察先機,在對陣中立於不敗之地,才是太極拳周密無間的“縝密”。
這是衡量太極拳鍛煉是否達到高標準、高質量的準繩,是“開展”與“緊湊”兩者關係的一項更為高級的涵義。
總而言之,開展和緊湊是太極拳“陰陽相濟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太極拳整體要求的一體兩面,不可偏廢。
3、“小則靈,大則滯”曲解拳理
有學者認為:“小則靈,大則滯”,並以此延伸開來,認為太極拳先求開展、後求緊湊,練拳以小架子為佳。 這種認識是片面的。
首先,經典的太極拳論中沒有這種含糊不清的概念。 而“開展”和“緊湊”的含義前面已經予以討論。
其次,錯誤地延伸了“大小”的概念。
太極拳的實踐中,與“大小”有關的含義非常廣泛,並非僅僅指練拳的架子大小而言。
再次,“大小”和“靈滯”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。
將拳架的“大小”與拳術鍛煉和運用效果的“靈滯”直接對應掛鉤,這種認識是生硬的、不全面的。 太極拳的應用確實有靈滯之別,關鍵在於拳法運用是否得法。
對陣之時,能夠做到大
小互用、大小並用、大小因敵而變、大小隨心所欲,才算得上是高手、妙手。
“小則靈,大則滯”的說法,過於片面和偏執,實際上未得拳法的究竟。
最後,拳架選擇和練習要符合拳理。 嚴格地說,拳架本無大小之分,但有高低之別。
“大、小”都是太極拳的鍛煉要領,而低架和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是求得功夫的捷徑,更是入門階段的最佳選擇。 楊家、趙堡等諸家太極拳堅持練低架子(大架子)是有來由的。
至於練習太極拳功成之後,一舉動無不合乎規矩,大小高低則可隨心所欲,是功夫進展的結果。
在練拳時尤其是初學者如果專取高架子(小架子)入手,就混淆和顛倒了過程和結果的關係,功夫的進境必然遲滯。
就如練習書法者,要期盼有大成就的,當從習大字入手,沒有一開始就光練小字的。
如果練拳者由於身體條件的限制,如年紀較大、或身體虛弱有病者,適當將架子放高,那是不得已而為之。 而在練習過程中,條件許可時仍要求盡量展開身形。
如果練拳者專以健身為目的,拳架的高低可以根據身體條件和個人喜好有所選擇,這就與功夫的鍛煉無關了。
自大入小易,自小轉大難。
只練高架子(小架子)是難以見識大架的妙處和功用,也會妨礙自身功夫的進展。 希望學者能夠親身體驗仔細辨別。
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
太極拳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和「架大用小」的奧祕
楊氏太極拳並不是「以招破招」的武術,這一招破那一招的想法,並不是楊氏太極拳的真傳。有些人教太極拳,像教外家拳一樣,教你用這招打過來,我就用這招打回去,兩人相互一來一往的作套招對打練習,以為這就是太極拳的打法,這是不正確的。
太極拳是「順人而動」,是「因敵成體」的,套招對打是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,不是太極拳的「順人而動、因敵成體」。太極拳的攻守,是依據對方攻擊的「勁線」,去進行對應的,所以太極拳用的是對「勁線」的「 引落合出」,不是這招打那招的「以捶還捶」。
敵人攻擊的「勁線」就像「槍」一樣刺來,他的「勁線」有「將出」和「已出」以及「出盡」。敵人之勁「將出」時,我偵知其方位,以先之先的「平行術」進行對應;敵人之勁「已出」時,我偵知其方位,我繼之以後之先的「平行術」進行「引進落空」;敵人之勁「已出」及「出盡」之時,我便同時與其「勁線」作出「暗合出手」的攻擊。
太極拳就是靠著「 引落合出」來用技的,不是靠著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來技擊的。所以有些武師從套路中,自己編出一些太極拳的對打招式,來教學生作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的技擊練習,這種想法其實是脫離太極拳的;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的練習,對太極拳的技擊,不但 不會有幫助,反而會讓太極拳走到外家的道路上。
太極拳對敵方「勁線」的「 引落合出」,必須有能夠採取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,加以克制的能力;這樣才能生出四面八方,各種不同形式的制敵技術;用技時不能一昧的只會往前迎接,或繞圓形走化;如果應敵只會用往前迎接和繞圓走化,就不能化生千萬種殺敵的技術,其應變能力也會變得非常單調而無能。
所以敵人的「勁線」一來,我們必須具備從他「勁線」的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方向, 順其「勁線」倒手反擊的技術。而這個四面八方的反擊技術,最後全靠一個最高的技術加以統整。那就是「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」裡「 上搭手掤」最後一動的「輪指整勁」技術。
因為「輪指整勁」技術,是統一王蘭亭太極拳核心四術,使核心四術統一成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最核心技術 ,也是最細微技術;「輪指整勁」的「輪指」就是「展指法」,由於「展指」時,指頭是輪流彈出,很像是中國弦琴彈奏時的「輪指」手法,所以這種手法在內家傳統槍術中稱為:「弄琴法。」至於反向 展指的「輪指整勁」在內家傳統槍術中則稱為:「攢錢法。」
槍法的「弄琴法」像彈古琴,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就是「戳拳勁」;槍法的「攢錢法」像存錢,「攢錢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就是「砸拳勁」 ;我們師傳時「弄琴法」和「攢錢法」有時候全都會簡稱為「展指法」;因為「展指法」的定義較廣,包含了全部核心四術中所有的指領動作。
王蘭亭太極拳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,最高最精細時一定要用「 上搭手掤」來練習才能成功,用其他的手法練習,全都不能完全成功,也無法練到最高境界,這是承傳上一定要記得的;至於「攢錢法」和其他展指技術,在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學成之後,自然就能一眼貫通, 甚至提高功力,所以最後練習時,必須全力集中在「 上搭手掤」下深厚功夫,讓指法推到頂峰。
由此可見楊露禪所傳太極拳的「上搭手掤」,不但是「平行術」的根本技術,更是「罡氣勁法」的頂峰技術 ,甚至還是發「寸勁、零距離勁」的高級技術;一個外人看來不起眼的「上搭手掤」,竟然就包含了「 平行術」和「罡氣勁法」以及「寸勁、零距離勁」的三大技法精髓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
現在很多太極拳之所以經常埋怨楊氏太極拳不能用於技擊,就是一些後世自作聰明的武師,把楊露禪最重要的「 上搭手掤」,當成一般的「左掤、右掤」廢掉了;他們廢掉了楊露禪的功夫,也等於廢掉了自己的功夫,只是很多人都不知反省,反而生出對楊氏太極拳的疑惑罷了。
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基本動作有微轉腕,也有微轉身;但練到最後不但身體和腳完全放鬆,完全不必動就能整勁,甚至連手腕都不必動,只要手指連續快速彈出,全身的勁就整好了,完全不必用到腳和湧泉。
所以說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之重要性,居於王蘭亭太極拳承傳的「手印」地位,是王蘭亭太極拳流派 的「手印」,只要看到這個「手印」,就知道他的太極拳是出自於「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」而不是出於別家。「輪指整勁」也是「罡氣術」的最高技法,「罡氣術」是否有大成,完全要看學習者,有沒有辦法完全只藉著「輪指」就能整 好全身之勁而攻擊。
「核心四術」練到「輪指整勁」的程度,並且有所成就,所有的太極拳核心四術的手法,以及套路的手法,便能夠在應敵時全都統整起來,自由流露;其攻防手法之四面八方轉動,會變得非常小,小到像「九曲珠」,甚至進入到只剩一個小點,而出現無形無相,別人難以捉摸的境界。
「核心四術」是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元素,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則是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關鍵酵母,是「階級神明」的鑰匙,這兩者你絕對不能忽視其中之一,也不能只擇其一而練,否則你絕對練不到太極拳「階級神明」的境界,你的太極拳應敵技術必會難以突破。
所以說,想要粗略知道楊氏太極拳真傳的用法不難,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是武禹襄講的:「行氣如九曲珠。」 他就八成能夠知道太極拳應有的用法了,如果一個人連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都不知道,他就絕不可能知道太極拳的真正用法。
坊間有太極拳師說太極拳的「九曲珠」是:「人身上有九個關節,這九個關節,就像九顆珠子排列在一起,所以叫九曲珠。」這是不明典故 、偏功誤法的妄解,「九曲珠」根本不是「九顆珠」,「九曲珠」和「九顆珠」完全不同,「九曲珠」和人身上有幾個關節也沒有關係。
「九曲珠」典故源於《祖庭事苑》,是說孔子困於陳的時候,得到一顆叫九曲珠的珠子,因為珠子內部的孔道非常細小,而且像迷宮一樣曲折多變,孔子用手拿線無法穿過,有兩位桑間女子教孔子用蜜塗在線上,利用螞蟻搬蜜的特性,將細線穿過九曲珠的故事。
所以說,太極拳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指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 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我們宗岳門的指領梢牽手法,包含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等四大指領梢牽手法,這四大指領梢牽手法, 合起來總共有十幾種手法,這十幾種手法,各有不同的運動方向,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要把這四大指領梢牽手法的運動方向, 用指尖的轉動,全部結合起來,讓自己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這「核心四術」就像一個人拿著電鑽在鑽礦,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分別代表十幾種,從自己身旁開始,往所有不同方位去鑽的鑽礦方法;我們練核心四術,除了要分別把這些不同方位的鑽礦方法練好之外,最後最重要的 ,就是要把這些不同方位的鑽礦方法,作出整體性連結,讓這些鑽礦方法,全部串在一起,讓它們成為連貫性的動作。
如果我們能夠把核心四術各自不同的鑽礦方法,全部作出聯結,這樣我們的鑽礦方法,就能夠四面八方,任何微小的範圍都能夠靈活地鑽到,這就是「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」 。
一但我們練到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,這樣當敵人的攻擊一來,甚至敵人一轉變,我們就能在極小的範圍內, 瞬間進行迂迴運動,而克制對方來自四面八方的強大力量,這就是:「運勁如百鍊鋼,無堅不摧。」
很多太極拳的用技是死的,只會直來直往,或最多用球形運動來攻守,所以很多人不是把太極拳當成絕不可能作到的「軟橡皮手」,要不然就是把太極拳說成是「球」 。把太極拳說成是「球」,並不沒有錯,但太極拳是「 球」只是極粗的說法,粗到和用技有千里的差別,根本無法傳達太極拳的技擊之妙;真的要理解太極拳的技擊之妙,就一定要了解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的「行氣 如九曲珠」。
一顆足球和一顆珍珠的體積差異是極大的,「太極球」和「太極珠」的功夫,其差異更是不只百倍千倍的;所以說「太極球」是粗的說法,「太極珠」才是細的說法;更何況「行氣 如九曲珠」,其技術是要在微小如珠的小空間內部,行成手法的迂迴運動,這更是難上加難;所謂走康莊大道不是功夫,走單索才是功夫,太極拳有功夫,就全在 太極的手法聯結變化細小如「珠」,而不在太極是一個大大的「 球」。
「九曲珠」是指內部有像迷宮一樣彎曲坑道的小珠子,「九曲珠」 的「九」是指很多的意思,「九曲」就是很多彎曲的意思,「珠」 就是指像一顆珍珠般的大小範圍,所以說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指「 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當我們統合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的十幾種指領手法,成為一個統整的迂迴運動時,手法的迂迴範圍會越來越小,最後小到其實比一顆珠子還小,小到幾乎在一個點這麼小。所以前輩太極拳家 總會說:「 太極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,手指一轉,人就發出去了!」這個「圈越小、手指一轉」所指的就是已經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太極拳所謂:「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。」所指的就是「指領梢牽手法的靈活迂迴運動」範圍越來越小,最後小到像「 行氣如九曲珠」一樣;但現在很多坊間武師誤把「 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」,誤解成是「小架、大架」套路招式大小的差別,造成太極拳用技的誤解和太極拳學理的偏差。
其實楊氏太極拳的「小架」,是指楊露禪親傳的套路「架子」,因為楊露禪親傳的套路「架子」,就是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 ,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招式只有「64式」,因為招式少,所以稱為「小架」, 後人稱招式少的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為「小架」,是為了有別於楊露禪之後,招式越增越多,多到一百多式的「 大架」。
「小架、大架」原本是指套路招式「少」或「多」的拳架,招式「少」的拳架,稱為「小架」,招式「多」的拳架,則稱「大架」 ,並不是指套路招式的動作外形是小或是大。因為楊氏太極拳,從楊露禪以來的套路都是「寬鬆舒展」的套路,除了在技擊時會以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的小範圍迂迴而自動行成蓄縮和伸展之外,根本就沒有窄小緊縮的招式套路。
過去很多人講楊班侯練的是「小架」並沒有錯,不但楊班侯練的是「小架」,楊健侯練的也是「小架」,大弟子王蘭亭練的也是「 小架」,因為他們練的都是楊露禪親傳的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,這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 ,因為 只有「64式」,和後來的楊氏太極拳一百多式套路相比,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就是「小架」,一百多式套路就是「 大架」。
「大架」和「小架」的區別,是以式子多少來劃分,並不是以外形動作大小來劃分;但後來的人為什麼會搞錯「大架」和「 小架」的區別,那是因為楊氏太極拳外傳之後,很多外姓的弟子,開始隨意刪減拳架,把楊式太極拳減到比楊氏太極拳「小架」的最低招式「64式」還少,少到有三十幾式的,甚至只剩十幾式的,這些更少招式的拳架被發明之後,從此大家就再也搞不清什麼是楊式「 大架、小架」了。
有人深信楊班侯練的「小架」是動作緊小的招式,這是一種盲信,因為楊班侯練的套路,和楊露禪的其他兒子和弟子都一樣,他的「 小架」就是式子少的「64式」架子,楊班侯不可能在楊露禪一死,就自己發明了動作緊小的招式,而在其他兄弟或師兄弟中鶴立雞群,造成與眾不同。
楊露禪和楊露禪的兒子,以及多數親傳弟子,一般人多見不到他們的用技,由於楊班侯能戰好戰而不畏戰,也經常公開動武,因此楊班侯便以太極拳技擊聞名於世, 後人也因此常常能夠親眼目睹其用技威力。但後人只不過是看見楊班侯用技時,能夠以極小的變動殺敵,自己練的架子卻不能夠以極小的變動殺敵,所以才誤以為楊 班侯打的套路,是動作緊小的招式,也才會誤以為只有楊班侯打的是動作緊小的「小架」,其實楊班侯打的拳架就是楊露禪傳授的拳架,只是他能夠「行氣如九曲珠」,而以極小的變動施技而已。
由此可見坊間所謂外形寬舒的大架子是養生架,外形緊小的小架子是技擊架,是毫無根據的。楊露禪的太極拳全是外形寬鬆的大架子,並沒有外形緊小的小架子,我 們從早期楊班侯的套路、王蘭亭的套路、府內派的套路、楊澄甫的套路來看,楊露禪的太極拳,都是外形寬舒的架子;反而只有外姓自編自創的二改三翻太極拳,由 於全憑個人想像用技,動作才會越來越小;這都足以證明楊露禪太極拳確實是「架大用小」,「架大」是指外形寬舒,「用小」是指能「行氣如九曲珠」能在最小範圍內讓手法迂迴。
楊氏太極拳真傳的招式套路,無論是招式少的「小架」,或是招式多的「 大架」,其套路都是動作寬舒的套路;因為楊氏太極拳原本就是如此,才能用於「 摔、打、拿、踢」的綜合格鬥,而在用技時也能自動行成蓄縮和伸展,根本不需另有動作緊小的套路;何況就我們的認知,楊氏太極拳的套路如果全改為動作緊小,其用勁便會無法開展,罡氣會完全萎縮,只能用腳底湧撐蹬,反而不能用於「 摔、打、拿、踢」,這是練太極拳的人,應該有所覺悟的。
所以練楊氏太極拳,「拳架」要懂「寬鬆舒展」,「用技」要懂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,所走的才是楊露禪真傳的正路;如果忽略了這兩個要點,其他什麼「張三豐祕傳、出於易理、一碰即出、虛實分明.........」全都成為捨本逐末之事了。
太極拳是「順人而動」,是「因敵成體」的,套招對打是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,不是太極拳的「順人而動、因敵成體」。太極拳的攻守,是依據對方攻擊的「勁線」,去進行對應的,所以太極拳用的是對「勁線」的「 引落合出」,不是這招打那招的「以捶還捶」。
敵人攻擊的「勁線」就像「槍」一樣刺來,他的「勁線」有「將出」和「已出」以及「出盡」。敵人之勁「將出」時,我偵知其方位,以先之先的「平行術」進行對應;敵人之勁「已出」時,我偵知其方位,我繼之以後之先的「平行術」進行「引進落空」;敵人之勁「已出」及「出盡」之時,我便同時與其「勁線」作出「暗合出手」的攻擊。
太極拳就是靠著「 引落合出」來用技的,不是靠著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來技擊的。所以有些武師從套路中,自己編出一些太極拳的對打招式,來教學生作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的技擊練習,這種想法其實是脫離太極拳的;「以捶還捶、以招破招」的練習,對太極拳的技擊,不但 不會有幫助,反而會讓太極拳走到外家的道路上。
太極拳對敵方「勁線」的「 引落合出」,必須有能夠採取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,加以克制的能力;這樣才能生出四面八方,各種不同形式的制敵技術;用技時不能一昧的只會往前迎接,或繞圓形走化;如果應敵只會用往前迎接和繞圓走化,就不能化生千萬種殺敵的技術,其應變能力也會變得非常單調而無能。
所以敵人的「勁線」一來,我們必須具備從他「勁線」的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方向, 順其「勁線」倒手反擊的技術。而這個四面八方的反擊技術,最後全靠一個最高的技術加以統整。那就是「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」裡「 上搭手掤」最後一動的「輪指整勁」技術。
因為「輪指整勁」技術,是統一王蘭亭太極拳核心四術,使核心四術統一成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最核心技術 ,也是最細微技術;「輪指整勁」的「輪指」就是「展指法」,由於「展指」時,指頭是輪流彈出,很像是中國弦琴彈奏時的「輪指」手法,所以這種手法在內家傳統槍術中稱為:「弄琴法。」至於反向 展指的「輪指整勁」在內家傳統槍術中則稱為:「攢錢法。」
槍法的「弄琴法」像彈古琴,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就是「戳拳勁」;槍法的「攢錢法」像存錢,「攢錢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就是「砸拳勁」 ;我們師傳時「弄琴法」和「攢錢法」有時候全都會簡稱為「展指法」;因為「展指法」的定義較廣,包含了全部核心四術中所有的指領動作。
王蘭亭太極拳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,最高最精細時一定要用「 上搭手掤」來練習才能成功,用其他的手法練習,全都不能完全成功,也無法練到最高境界,這是承傳上一定要記得的;至於「攢錢法」和其他展指技術,在「弄琴法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學成之後,自然就能一眼貫通, 甚至提高功力,所以最後練習時,必須全力集中在「 上搭手掤」下深厚功夫,讓指法推到頂峰。
由此可見楊露禪所傳太極拳的「上搭手掤」,不但是「平行術」的根本技術,更是「罡氣勁法」的頂峰技術 ,甚至還是發「寸勁、零距離勁」的高級技術;一個外人看來不起眼的「上搭手掤」,竟然就包含了「 平行術」和「罡氣勁法」以及「寸勁、零距離勁」的三大技法精髓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
現在很多太極拳之所以經常埋怨楊氏太極拳不能用於技擊,就是一些後世自作聰明的武師,把楊露禪最重要的「 上搭手掤」,當成一般的「左掤、右掤」廢掉了;他們廢掉了楊露禪的功夫,也等於廢掉了自己的功夫,只是很多人都不知反省,反而生出對楊氏太極拳的疑惑罷了。
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基本動作有微轉腕,也有微轉身;但練到最後不但身體和腳完全放鬆,完全不必動就能整勁,甚至連手腕都不必動,只要手指連續快速彈出,全身的勁就整好了,完全不必用到腳和湧泉。
所以說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之重要性,居於王蘭亭太極拳承傳的「手印」地位,是王蘭亭太極拳流派 的「手印」,只要看到這個「手印」,就知道他的太極拳是出自於「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」而不是出於別家。「輪指整勁」也是「罡氣術」的最高技法,「罡氣術」是否有大成,完全要看學習者,有沒有辦法完全只藉著「輪指」就能整 好全身之勁而攻擊。
「核心四術」練到「輪指整勁」的程度,並且有所成就,所有的太極拳核心四術的手法,以及套路的手法,便能夠在應敵時全都統整起來,自由流露;其攻防手法之四面八方轉動,會變得非常小,小到像「九曲珠」,甚至進入到只剩一個小點,而出現無形無相,別人難以捉摸的境界。
「核心四術」是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元素,「上搭手掤」的「輪指整勁」則是「行氣如九曲珠」的關鍵酵母,是「階級神明」的鑰匙,這兩者你絕對不能忽視其中之一,也不能只擇其一而練,否則你絕對練不到太極拳「階級神明」的境界,你的太極拳應敵技術必會難以突破。
所以說,想要粗略知道楊氏太極拳真傳的用法不難,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是武禹襄講的:「行氣如九曲珠。」 他就八成能夠知道太極拳應有的用法了,如果一個人連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都不知道,他就絕不可能知道太極拳的真正用法。
坊間有太極拳師說太極拳的「九曲珠」是:「人身上有九個關節,這九個關節,就像九顆珠子排列在一起,所以叫九曲珠。」這是不明典故 、偏功誤法的妄解,「九曲珠」根本不是「九顆珠」,「九曲珠」和「九顆珠」完全不同,「九曲珠」和人身上有幾個關節也沒有關係。
「九曲珠」典故源於《祖庭事苑》,是說孔子困於陳的時候,得到一顆叫九曲珠的珠子,因為珠子內部的孔道非常細小,而且像迷宮一樣曲折多變,孔子用手拿線無法穿過,有兩位桑間女子教孔子用蜜塗在線上,利用螞蟻搬蜜的特性,將細線穿過九曲珠的故事。
所以說,太極拳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指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 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我們宗岳門的指領梢牽手法,包含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等四大指領梢牽手法,這四大指領梢牽手法, 合起來總共有十幾種手法,這十幾種手法,各有不同的運動方向,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要把這四大指領梢牽手法的運動方向, 用指尖的轉動,全部結合起來,讓自己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這「核心四術」就像一個人拿著電鑽在鑽礦,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分別代表十幾種,從自己身旁開始,往所有不同方位去鑽的鑽礦方法;我們練核心四術,除了要分別把這些不同方位的鑽礦方法練好之外,最後最重要的 ,就是要把這些不同方位的鑽礦方法,作出整體性連結,讓這些鑽礦方法,全部串在一起,讓它們成為連貫性的動作。
如果我們能夠把核心四術各自不同的鑽礦方法,全部作出聯結,這樣我們的鑽礦方法,就能夠四面八方,任何微小的範圍都能夠靈活地鑽到,這就是「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」 。
一但我們練到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,這樣當敵人的攻擊一來,甚至敵人一轉變,我們就能在極小的範圍內, 瞬間進行迂迴運動,而克制對方來自四面八方的強大力量,這就是:「運勁如百鍊鋼,無堅不摧。」
很多太極拳的用技是死的,只會直來直往,或最多用球形運動來攻守,所以很多人不是把太極拳當成絕不可能作到的「軟橡皮手」,要不然就是把太極拳說成是「球」 。把太極拳說成是「球」,並不沒有錯,但太極拳是「 球」只是極粗的說法,粗到和用技有千里的差別,根本無法傳達太極拳的技擊之妙;真的要理解太極拳的技擊之妙,就一定要了解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的「行氣 如九曲珠」。
一顆足球和一顆珍珠的體積差異是極大的,「太極球」和「太極珠」的功夫,其差異更是不只百倍千倍的;所以說「太極球」是粗的說法,「太極珠」才是細的說法;更何況「行氣 如九曲珠」,其技術是要在微小如珠的小空間內部,行成手法的迂迴運動,這更是難上加難;所謂走康莊大道不是功夫,走單索才是功夫,太極拳有功夫,就全在 太極的手法聯結變化細小如「珠」,而不在太極是一個大大的「 球」。
「九曲珠」是指內部有像迷宮一樣彎曲坑道的小珠子,「九曲珠」 的「九」是指很多的意思,「九曲」就是很多彎曲的意思,「珠」 就是指像一顆珍珠般的大小範圍,所以說「行氣如九曲珠」就是指「 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當我們統合「引落術、連環術、串子術、罡氣術」的十幾種指領手法,成為一個統整的迂迴運動時,手法的迂迴範圍會越來越小,最後小到其實比一顆珠子還小,小到幾乎在一個點這麼小。所以前輩太極拳家 總會說:「 太極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,手指一轉,人就發出去了!」這個「圈越小、手指一轉」所指的就是已經「能夠在一顆小珠子內部的狹小範圍內,施展指領梢牽手法的四面八方靈活迂迴運動」。
太極拳所謂:「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。」所指的就是「指領梢牽手法的靈活迂迴運動」範圍越來越小,最後小到像「 行氣如九曲珠」一樣;但現在很多坊間武師誤把「 功夫越強,圈就越小」,誤解成是「小架、大架」套路招式大小的差別,造成太極拳用技的誤解和太極拳學理的偏差。
其實楊氏太極拳的「小架」,是指楊露禪親傳的套路「架子」,因為楊露禪親傳的套路「架子」,就是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 ,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招式只有「64式」,因為招式少,所以稱為「小架」, 後人稱招式少的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為「小架」,是為了有別於楊露禪之後,招式越增越多,多到一百多式的「 大架」。
「小架、大架」原本是指套路招式「少」或「多」的拳架,招式「少」的拳架,稱為「小架」,招式「多」的拳架,則稱「大架」 ,並不是指套路招式的動作外形是小或是大。因為楊氏太極拳,從楊露禪以來的套路都是「寬鬆舒展」的套路,除了在技擊時會以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的小範圍迂迴而自動行成蓄縮和伸展之外,根本就沒有窄小緊縮的招式套路。
過去很多人講楊班侯練的是「小架」並沒有錯,不但楊班侯練的是「小架」,楊健侯練的也是「小架」,大弟子王蘭亭練的也是「 小架」,因為他們練的都是楊露禪親傳的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,這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 ,因為 只有「64式」,和後來的楊氏太極拳一百多式套路相比,「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」就是「小架」,一百多式套路就是「 大架」。
「大架」和「小架」的區別,是以式子多少來劃分,並不是以外形動作大小來劃分;但後來的人為什麼會搞錯「大架」和「 小架」的區別,那是因為楊氏太極拳外傳之後,很多外姓的弟子,開始隨意刪減拳架,把楊式太極拳減到比楊氏太極拳「小架」的最低招式「64式」還少,少到有三十幾式的,甚至只剩十幾式的,這些更少招式的拳架被發明之後,從此大家就再也搞不清什麼是楊式「 大架、小架」了。
有人深信楊班侯練的「小架」是動作緊小的招式,這是一種盲信,因為楊班侯練的套路,和楊露禪的其他兒子和弟子都一樣,他的「 小架」就是式子少的「64式」架子,楊班侯不可能在楊露禪一死,就自己發明了動作緊小的招式,而在其他兄弟或師兄弟中鶴立雞群,造成與眾不同。
楊露禪和楊露禪的兒子,以及多數親傳弟子,一般人多見不到他們的用技,由於楊班侯能戰好戰而不畏戰,也經常公開動武,因此楊班侯便以太極拳技擊聞名於世, 後人也因此常常能夠親眼目睹其用技威力。但後人只不過是看見楊班侯用技時,能夠以極小的變動殺敵,自己練的架子卻不能夠以極小的變動殺敵,所以才誤以為楊 班侯打的套路,是動作緊小的招式,也才會誤以為只有楊班侯打的是動作緊小的「小架」,其實楊班侯打的拳架就是楊露禪傳授的拳架,只是他能夠「行氣如九曲珠」,而以極小的變動施技而已。
由此可見坊間所謂外形寬舒的大架子是養生架,外形緊小的小架子是技擊架,是毫無根據的。楊露禪的太極拳全是外形寬鬆的大架子,並沒有外形緊小的小架子,我 們從早期楊班侯的套路、王蘭亭的套路、府內派的套路、楊澄甫的套路來看,楊露禪的太極拳,都是外形寬舒的架子;反而只有外姓自編自創的二改三翻太極拳,由 於全憑個人想像用技,動作才會越來越小;這都足以證明楊露禪太極拳確實是「架大用小」,「架大」是指外形寬舒,「用小」是指能「行氣如九曲珠」能在最小範圍內讓手法迂迴。
楊氏太極拳真傳的招式套路,無論是招式少的「小架」,或是招式多的「 大架」,其套路都是動作寬舒的套路;因為楊氏太極拳原本就是如此,才能用於「 摔、打、拿、踢」的綜合格鬥,而在用技時也能自動行成蓄縮和伸展,根本不需另有動作緊小的套路;何況就我們的認知,楊氏太極拳的套路如果全改為動作緊小,其用勁便會無法開展,罡氣會完全萎縮,只能用腳底湧撐蹬,反而不能用於「 摔、打、拿、踢」,這是練太極拳的人,應該有所覺悟的。
所以練楊氏太極拳,「拳架」要懂「寬鬆舒展」,「用技」要懂「行氣如九曲珠」 ,所走的才是楊露禪真傳的正路;如果忽略了這兩個要點,其他什麼「張三豐祕傳、出於易理、一碰即出、虛實分明.........」全都成為捨本逐末之事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